您的位置:首页 >首页栏目 > 开发 >

报告:去年全国PM2.5浓度微降 重点区域改善不佳-新视野

10月26日,由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主办的“2023中国蓝天观察论坛”在北京举行。会上发布了《大气中国2023·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》年度报告,分析了2022年我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。报告指出,2022年我国多数城市空气质量改善表现良好,但重点区域PM2.5改善情况不佳,臭氧浓度再度反弹,仍需持续推动减污降碳工作。

多数城市空气质量改善表现良好

报告显示,2022年,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六项常规污染物浓度均值都能达到我国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》的要求。除臭氧外,其他五项主要空气污染物整体浓度均进一步下降或持平,PM2.5和PM10达标城市比例继续提升,全国整体PM2.5年均浓度继续下降至29μg/m3,同比下降1μg/m3,首次降至30μg/m3以内,PM10年均浓度下降至51μg/m3,同比降幅为5.6%。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为0.9%,同比下降0.4个百分点,首次降低到1%以内,二氧化硫、一氧化碳连续第四年实现100%城市达标,二氧化氮更是首次实现100%城市达标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重点区域PM2.5改善情况不佳

报告指出,全国整体表现虽然良好,但是分区域来看,京津冀、长三角和汾渭平原三大重点区域2022年整体PM2.5浓度均未改善。其中,长三角同比持平,京津冀与汾渭平原均同比升高。168个重点城市中PM2.5浓度不降反升的城市数量,由2021年的24个增至50个,达标天数同比减少的城市数量,由2021年的64个增至113个,晋城、眉山、荆州和孝感因浓度反弹退出达标城市之列。

继2020-2021年全国整体臭氧浓度连续两年下降后,2022年再度出现反弹。全国整体臭氧浓度为145μg/m3,同比升高5.8%,达标城市比例明显下降,由2021年的85.3%降至72.9%。三大重点区域臭氧污染问题更为突出,京津冀整体浓度处于高位,连续七年超过二级标准限值,所有城市均未达标;长三角地区仅有3个城市臭氧浓度均同比未升高,达标城市数量同比减少15个;汾渭平原的11个城市中有8个未达标。

减污降碳工作持续发力

报告显示,2022年,重点工业行业继续深化减污降碳、协同增效。其中全国粗钢产量为10.13亿吨,同比下降2.1%,全国水泥产量为21.2亿吨,同比降幅高达10.8%。同2018年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前相比,吨钢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、粉尘排放量下降了一半,排放标准已经达国际领先水平。不过,粗钢、水泥两大行业仍有提升空间,产量均处于高位且产能过剩。部分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数据存在造假情况,水泥行业缺乏国家标准或国家政策对超低排放限值做出要求。

截至2022年底,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达25.6亿千瓦,其中煤电装机容量为11.2亿千瓦,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为43.8%,同比降低2.9个百分点,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历史上首次超过煤电装机比重。这些进展都为“双碳”目标和大气污染治理贡献了力量。

“蓝天保卫战”进入持久攻坚阶段

报告认为,虽然 PM2.5 达标城市数量持续增长,但我国整体空气质量仍然与世卫组织的指导值有较大差距,不能放松目标,放缓进度,需要设置更严格的空气质量管理目标,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发挥有力的引领和约束作用。

传统的治理方法已行之有年,减排的潜力在逐渐收窄,若想在当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,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关键所在。报告建议:配套出台煤电灵活性改造激励政策机制,审慎把控煤电增量,积极推进电力行业低碳绿色转型;创新管理与技术,推动重点工业行业的清洁低碳转型;推进铁水联运等多式联运深入衔接融合,释放更大运输结构优化调整空间。

标签: 浓度 城市 空气质量 首次

热门资讯

精彩新闻